三笔输入法键盘布局上最精妙、输入速度最快的输入法:3码打4码打词、三笔何一个汉字最多只需3 笔
笔画输入法键盘上最简易的输入法:5个单笔画输入法,会写字就会打字,比 手机笔画输入法还要简单
积木输入法天下最简单最直观鼠标打字速度最快的输入法:不用学不用记、懒 人专用,07年4月30日发布

首页 功能特色 开发背境 字根说明  拆字原则 输入方法 双简码双高频 字典编码速查册
 




三笔输入法拆字示范


邓字由两个字根组成:(+)不足3码加末笔码()补足。
:有音读音取其“”字的声母Y
:无音表形神似键盘的大写P
邓字的三笔全码是YPI,简码是:YP
为提高输入速度有简码用简码,无需加足3笔的最后1笔“”,两码出现空格即可上屏如下图:

 

三笔繁体鄧拆分示范

鄧字由多个部件(字根)组成,在三笔输入法中任意1个汉字最多只需3个编码,即取最多取3个,前2字根+末1字根笔共3字根。如:()。
取码来源:
:无音表形----交叉对称X
:横音H
: P
编码是XHP,输入结果下图:

 


五笔画输入法:(1分钟学会电脑打字) 拆字取码方法:
按书写顺序,前4+末1共5笔输入,不足5笔的加“O”(字母)键结束。

邓字不足5个笔画加“O”键结束,编码为VDVIO,简码为VDV



邓姓源于邓国 

YP
NNH  ICYH   YP  G


受姓始祖:曼季
ANY NNH NVPQ: OSY HZH

《姓氏急救篇注》说:“邓,古国名,本曼姓,其后称邓氏。以国为姓,是为得姓受
 《NNSP VEAX  ZH I》  DE:“YP, GHOW XK,   MH OSY NNH,UBCH HV YPSP。 V G W NNH, S W RO NNH ANY 

姓之始。

NNH Z NVK。

早在炎黄二帝时,一个以邓(登)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。这一部落
OS A HHUY EH LNJ OC, H RI V  YP(XHE)RHXK D EEGH LKUI J Y C WNAI RDV YPDP HHUN。 Z  H  LKUI

的首领邓伯 温 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,并跟随黄帝 与蚩 尤 战 于

D  EPRD YP RBH IOM EOAI UYLN OC LKRP KICB TYEX  D  LKUI EEOY,EU ZGPA UYLN HVH UIC AV BKG YH 

涿鹿之野。到夏 朝初年,夏 王 仲 康把其儿子分 封 到了邓地。
IQGV Z OTD。VT TBW SOY PD N,TBW WHH RKI GE FB U EPZV BD TTC VT L YP TY。

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。邓 姓 虽然也属 黄帝子孙,但 由于该 姓 源于帝 喾的儿子
UYLN D  ZVZX MHHM NNH NEI。YP NNH KCAQ YV SPD UYLN ZVZX,  ROH YIYH DDR NNH ICYH LNJ SNK D EPZV 

契的系统,所以人们认为邓 姓 源于子姓。
FDD D PAAD, CVVD  RPRM  DRDL YP NNH ICYH ZVH NNH。


契生昭明
, 昭明生相土,相土生曹圉(音语,YU),曹圉生冥,冥生振,振生微,微
FDD NH ODOY, ODOY nh mb thh,mb thh nh uo otg(lo dwk,yu),uo otg nh 冥,nol nh fck,fck nh rww,rww 

生报乙,报乙生报丙, 报丙生主壬, 娶妻名扶都,扶 都 见 白气贯月,感而生天
nh fp vvv,fp vvv nh fp hnr,fp hnr nh dw qhh,eyhe xk ffd tpp,ffd tpp nev bph q ob y,whx tn nh th 

乙,是为成汤。成汤为圣王,创立了商朝。 
vvv,s w wv ivu。wv ivu w yt whh,reld 了lnso。

入商以后,商王武丁把其叔父 分 封到了邓地,建立邓国。《路史·后纪九》记载:
r  ln vdch,  lnwh hg dhv fb u sxbx bd ttc vt l yp ty, eild yp g。  《zw kx·chk ajv j》djsg:

“初,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,曰蔓侯,有曼氏、蔓氏等,优、邓其出也。”《世本》
“pd,hg dhv ttc sxbx yh idkb uoy,oih uoy rvd,a osy spv、uoy spv zt,ra、yp u c yv。”《uv mh》

说:高宗武丁“封叔父于河北,是为邓侯,后因氏焉”。
de:dk nex hg dhv“ttc sxbx yh idkb,s w yp rvd,chk od spv hzh”。

成 汤 传 19 世 至 小乙,小乙 之子 武 丁,是个开拓 性的君主,将 商朝的版图
wv ivu red 19 uv vth x vvv,x vvv zdd zvh hg dhv,s ri hufs xnh d epdw,kxc lnso d pc owe

大大扩展。武 丁占 领 当今 河南 省的 地区,在汉水、淮 河 之间分 封了 很多
dh dh fgsu。hg dhv bkh rdb xerd idsn xpb d tyex ,a iy sv、ira idk zdmo bd ttc l rg xx 

小侯国。武 丁 封 其 叔 曼 季 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,称其 地为邓。曼 季
 
x rvd g。hg dhv ttc ub sxy osy hzh yh wna d isxp snpo dji prjz,  hv ub ty w yp。osy hzh

立国于颍川 昭 陵 之间,国名为邓国。因此,曼 季 是邓 姓的远古始祖。(邓国的
ld g yh bhcp odk ptw zdmo, g xk w yp g。 odzb, osy hzh s yp nnh d eegh nvpq。(yp g d

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,秦 以后叫 邓县,属 南阳郡,隋 改 郡 为州,邓县所在的
tyfd a rdv isxp snpo dji,srh vdch kv yp qv,spd snpo epp,pay jw epp w dp,yp qv cvai d

地方叫 邓州。)
tyf kv ypdp。)

进入春秋后,郑 庄公和 楚 武 王 的夫人 都是 邓氏 女, 并 积极 参 与 国家
eurp srhh chk,etp gt bv h mmz hg whh d fhrp tpoh  yp spv nvh,eu  hkmn vds hvh ownq 

政事,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,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。《春秋·桓公七年》
hzhk,lqwn uw cl dk d nedk h chvy, suex l yp g fhco d wdrb 底蕴。 《srhh mhh bv q n》

载:“邓 侯 吾 离 来 朝。”邓侯 到 鲁进行国事访问,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
sgc:“yp rvd wkh wuv hm soy。”yp rvd vt yo eurh owhk dfmk,wzoh hhev phdh d xblx 

活动,通过访鲁,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。 
iqev, vycz df yo,fodk l yp a qxnt dlow ki d hziv tyrl。 

周 桓 王 十七年(前703年),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 朔 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
ntk mhh whh s q n(ey 703n), mmow icrd yp g d rhtp epz euy h kl h xk b g rhtp a

邓国 南 境 遭到(夏 阝)(YOU) 国人袭 击,财物被 掠,人被诛 杀。楚王闻
yp g sng tle  uovt(tbw pvi)(YOU)owrp abq ew,bcnv pp fdx,r pp dpw xm。 mmwh meh

讯 大 怒,派斗 廉 率领 楚巴联军攻打(夏 阝)国。邓国知道后 则 派了养甥
dvs dh nyx,ic esi ge dard mmz b eenc gwfd(tbw pvi)g。 yp g rdep chk bl ic l ef nhl

和聃 甥 率 军援助(夏 阝)国,爆发了“楚 巴 与邓 之战”,经过三 次 进,
h ent nhl da nc faql (tbw pvi)g, hovp l  “mmz b hvh yp z bkg”,avcz sh evr euz

退后楚 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,打败邓国。这是有文记载以来发生在 襄 樊
gzch mmz b eenc amyi eych heew d bkmd, fdbw yp g。z s a  wd djsg v hm f nh a dkq mxd  
最早的一次战争。 
oeos d hhev bkve。

15年 后,当 楚 文王 率 军 借道 邓 国 北 上 攻打 申、吕 二 国 时,作为 文
15 n chk, xe mmz wd whh da nc ruep yp g kbv v gwfd oi、kkh eh g oc,rrdl wd

王 舅舅的邓国 侯设宴 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。这时,邓国以骓 甥、聃 甥 和
whh jtjt d py g rvd djno fdrt l z rl nelv gkdh d xbnh。 wzoc, py g v mra nhl、ent nhl h

养甥代表的一批大夫,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 文王。但 邓 侯 固 执己见,不听
ef nhl w rglq d hhfb dhfh,mnlv dwgc hkmj xmfb mmz wdwh。roh yp rvd og fjd jvne, b kj

劝告。结果,楚 伐 申 返回的那一年,攻打邓国。邓国最后终于被 楚国 灭掉。
 ylnk。 asom, mmz rgd oi cyok d de h n,  gwfd yp g。yp g oech awyh pp mmz g hhfb。
 

亡国之后的邓 侯子孙和邓 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,便纷纷改姓邓 氏。如 邓扈 乐
wdow zdch d yp rvd zvzx h yp g tonn  w l ajrd yp g,rh abab jwnn yp spv。nk yp hkb vx

在周 宫 廷 内 任 卿 士,邓 廖为 良 将 于 楚,邓 季为贤 大夫 于吴。
a ntk nkk qhz nr rq vpp shh,yp gys w dgd kxc yh mmz,yp hzh w uyb dhfh yh kt。

血缘始祖:吾离和邓祁侯 


邓姓的血缘祖先应该是邓国的君主吾离和邓祁侯。西周全盛时期,提及“巴、濮、楚、邓,吾南土也”。《国语·郑语》也说:“当成周者,南有荆蛮、申、吕、应、邓、陈、蔡、随、唐。”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。西周初年,成、康之际有周王派盂爵去慰问邓君的记载。北宋时期孝感出土的“安州六器”之一中铭载,昭王南征时派大臣中到邓地视察,说明邓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,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、经济和文化联系。 
《元和姓纂》说:“曼姓,殷时侯国也,春秋时,邓侯吾离朝鲁,后为楚文王所灭有说邓氏出自子姓。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,赐姓曼,一传至辟方,二传至云都,三传至吾离,—便以国名为姓。一般以最后一说为正确。 邓氏受姓的人应该是春秋时代的邓侯吾离,史书上说,吾离为邓国君主,子孙以国为氏。《广韵》说:“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,是为邓侯,后以为氏。” 
但邓氏吾离究竟源自姜姓的炎帝,或源自姬姓的黄帝,或源自子姓,说法不一。 
据《江苏无锡邓氏谱》中记载:邓氏系出炎帝之后,赐姓曰姜,封于戎,是为姜戎子,周时封侯于邓国,春秋时,吾离公朝于鲁,其后复归晋惠公,惠公以贫瘠的土地封给他做食邑,但其子孙不屈服于晋国的管束,晋国准备把他们逮捕,时有范宣子从中调解,吾离子孙复归南阳,复有其国,此邓姓所由来。也有人说邓氏乐府,奏音属徵,这是邓姓源自姜姓的证据有说邓氏出于姬姓的。宋朱熹序《江西武阳邓氏谱》说:邓氏其脉出自黄帝曾孙高辛,生后稷,嗣传及叔虞,封唐,他的儿子燮公把国名号改为晋,又五世,生吾离,始封邓侯,他是邓国第一位君主。 ” 

邓姓源于邓林的异说: 
《路史·国名纪四》载:“邓,仲康子国,楚之北境。史云阻之以邓林者,今之南阳。”今邓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镇,古称“邓林镇”,另有村名邓岗、邓营,这些村镇的命名,或许与古邓国有关,其都城应在今邓州市境。邓林是中国古代的树林,《山海经·海外北经》说:“夸父与日逐走,人日,渴欲得饮。饮于河渭,河渭不足,北饮大泽,未至,道渴而死,弃其杖,化为邓林。”《列子·汤问》中也有类似的传说。 
另有一个与邓林有关的异说,据说邓姓是夏禹的后代。夏禹的曾孙仲康,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,建立邓国,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,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,从此姓邓。 
历史上至少有两个邓姓名人以“邓林”为自己的名字(即姓邓名林),一个是南宋人,原籍今福建省福清县,字楚材,淳熙(宋孝宗年号,1174—1189)中登第,授泰和主簿,常与辛弃疾、周必大、陈博良、戴溪、朱熹、吕祖谦等为友,凡三上书于朝,讥切朝政,时朝议欲授以中都干官,但有人阻止这项任命,后来改授石城县(今江西省东南部)丞。有《虚斋文集》传世。另一个是明朝人,原籍广东省新会县,原名彝,又名观善,字士斋,号退庵,洪武举人,授官贵县教谕,考满人京,预修《永乐大典》。不久出京任教南昌,又迁吏部主事。宣德(明宣宗年号, 1426—1435)中以事忤(音五,wu,不顺从的意思)旨,谪居杭州,在那里去世。他善于写诗、古文和词,有《退庵集》、《湖山游咏录》传世。 

邓姓源自邓析 
据《元和姓氏纂》记载,邓姓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时代郑国人邓析。 
邓析生于公元前545年,死于公元前501年,比邓祁侯只晚一百多年,在当时是个影响很大的人物,属于春秋末年思想家之列,乃“刑名之学”的倡始者。相传他“好为智巧”,曾运用古代力学原理,制成汲水用的橘槔,称便一时。又教人学习辩讼,懂得“操两可之说,设无穷之辞”,提倡以“揭贴”之方式议政。又曾拟订一些刑律科条,刻于竹简,名为《竹刑》,以补充郑国《刑书》之不足,由此遭执政者杀害。遗著《邓析》二篇,《汉书·艺文志》列入名家,已散失。 

邓氏发源的地望,据《春秋》所记,邓地有三:1.隐公十年,公会齐侯,盟于邓。此邓地在鲁国,故地在今山东省滋阳县境。2.桓公二年,蔡侯、郑伯会于邓,此邓地在蔡国。故此地在今河南郾(音演,Y6n)城县东南。3.桓公九年,楚子使道朔,将巴客以聘于邓国,此邓国即邓氏发源之地,在颍川西南的邓城,秦汉时属南阳郡,隋改为邓州,今为河南省邓县。 

外族改姓: 
1. 李姓改为邓姓: 
《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》中记载,其始祖从镒,系南唐后主李煜同母弟,封王于邓,作帅宣城。宋平江南后,从镒之子衡易姓邓以存祀事,避居新淦之桃溪村,子孙散居宁国、宣城各地。《安化邓氏族谱序》也有相似的记载,“南唐后主李从镒,封邓王;宋太祖捕南唐宗室,从镒子天和逃,改以父封为氏。”李从镒,或作从益,南唐国主李煜的第八子。初封舒国公,后改蒋国公。李煜嗣位,封邓王,留守南都。宋太祖开宝(968—975)初,出镇宣州。 宋讨南唐时,遵后主之命奉金帛入贡,遂留居汴京。不久,又被派遣回金陵,传谕令李煜归附,李煜没有答应。开宝末(975年)南唐亡。李从镒之子李天和(衡),为逃避宋太祖的斩杀,隐姓埋名,改以父亲封号为姓,是为邓姓,避居新淦(今江西新干县)桃溪村,:保住了性命而生存下来。在宋之后的邓姓族人中,有一部分当是李后主的第八子李从镒的子孙后代。 
2. 熊姓改邓姓。 
荆门《邓氏族谱》称其始迁祖友义,本姓熊,是湖北省孝感县人,明朝逃避战乱到荆门象山定居,娶邓氏女,生子遂母家姓。 

五、少数民族中的邓姓 
1. 满族邓姓 
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》载:满洲旗分内尼堪有邓氏(原为汉族),邓安明,镶黄旗包衣(满语,即家奴、奴仆)旗鼓人、世居沈阳地方,任骁骑校尉。其孙邓广乾,曾孙邓智宗,俱任郎中。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》载,邓明安玄孙大章、茂忠俱任笔帖式(清代官员,负责翻译汉、满章奏文书)。邓茂和,骁骑校尉;邓茂德,蓝翎侍卫。又有邓元魁,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,世居铁岭地方,归清。其曾孙巴格,原任笔帖式,玄孙双喜,亦任笔帖式。又有邓士滋,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,世居铁岭地方,归清。其子邓善人,任笔帖式;桑格,任牧副。又有邓国升,镶黄旗包衣旗鼓人,世居沈阳地方,归清。其孙邓应麟,任笔帖式。又有邓承印,正白旗包衣旗鼓人,世居沈阳地方,归清。其孙邓庆恩,包衣护军统领兼佐领;曾孙神保,生员。又有邓景福,正红旗包衣人,世居辽阳地方,清初归附,其玄孙德克进,八品官。 他们的后裔除仍有一部分为汉族外,有的已融入满旗。 
2. 瑶族邓姓 
瑶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南方 6省(区)的140多个县市,居住地域十分广阔,东起江西南,西至云南勐(meng)腊,南达广西防城,北迄湖南辰溪。目前人口达 300万。邓姓是瑶族原始姓氏之一。瑶族人民信奉“盘王”,把他视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。汉文瑶史《评皇券牒》详细叙述了评皇高王之争,评皇因屡败,于是出榜招募天下英雄。然而臣僚均惧怕高王强大,不敢应征,惟盘瓠(hu)扯下皇榜,使用计谋咬杀了高王,为国立了功。评皇赐三公主与之为妻,后夫妻被送到会稽山的白云深处安居乐业,数年后盘瓠夫妇生育6男6女。盘瓠死后,评皇敕赐盘瓠为始祖盘王。6男6女为王瑶子孙。并赐盘、沈、包、黄、李、邓、周、赵、胡、冯、雷、唐12姓,瑶族从此诞生。广西十万大山的山子瑶中有邓姓,传说其远祖邓道本从肇庆迁到防城等地,有的一度迁入越南,来十万大山也有10多代了。 
3.水族邓姓 
水族,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、都匀、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、黎平、榕江、从江等县,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。人口 345993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邓恩铭就是水族。 
4.土家族邓姓 
土家族约有570万人,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、龙山、保靖、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,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、利川、鹤峰、咸丰、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、彭水等土家自治县。率部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邓玉麟就是土家族人。 
5.京族邓姓 
京族是我国主要从事沿海渔业的、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;共约 18000人,80%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汾(wan)尾、巫头、山心三个小岛上,素有“京族三岛”之称。还有少数与汉族、壮族杂居在江平的谭吉、红坎、恒望、江平镇和东兴的竹山及钦县等地。竹山乡京族邓姓是从越南辗转迁徙到此的,他们先从越南涂山迁到(氵万)尾岛的海边居住,清光绪年间又从汾尾迁到竹山的三德村居住。 
6.蒙古族邓姓 
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和新疆、青海、甘肃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、县,其余散居于宁夏、河北、四川、云南、北京等省、市、区。蒙古人的姓是多音节的,后来受汉族影响,逐步演变成单音节的姓,即以一个音节为姓。有的由蒙古人的姓或部名演变而来,有的干脆取用汉姓。《隆化县姓氏》称隆化县有蒙古族邓姓。 
7.彝族邓姓 
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。人口6572173。主要分布在云南、四川、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。彝族有自己的姓氏,宇宪文《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》对云南巍山彝族 83771人的调查表明,149个姓氏中有邓姓,但人数不是很多。


邓姓迁徙概述 
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,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,早于汉代播迁入闽、粤 。汉代中期,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。东汉初,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,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。但至东汉安帝时,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,引起安帝不满,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。此后,南阳邓氏不断外迁,有南至湖南、湖北者,也有西至山西、甘肃者。西晋末年"永嘉之乱"时,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,后又分支泉州等地。 
东晋十六国时,中原邓氏大举南迁,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,以江西、江苏居多。总之,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,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。与此同时,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、广东等地。至晋代,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、陕西、山西、甘肃、安徽等地;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 
至唐代,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,分别居于甘肃、山西、湖南、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。 
宋时,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、湖北 、福建、广西等地。 
明末,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,此后,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,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。 
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、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,其中江西、湖南、河南为最,四川、广东、福建、江苏次之。 


邓姓在西汉以前的迁徒情况 
汉代以前其活动范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。春秋末年郑国人邓析(前545一前501)是历史上扬名最早的邓姓人物。他做过郑国大夫,反对不许民知争端与禁止民有争心的礼治,做竹刑,主张刑(形)名之治。子产“铸刑书”,邓析则教人学诉讼。《吕氏春秋·离谓》中记载:“郑国多相县以书者。子产令无县书,邓析致之。子产令无致书,邓析倚之。令无穷,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。”邓析在与统治者的合法智斗中,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表达的准确性思考,开始了他的“刑名之辩”,启历史之先河。 
邓姓是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家族,西汉以前邓姓族人已经迁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阳、陕西成固、四川乐山、越南广治等地。邓 宗 秦汝阴(安徽阜阳)人,为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部将,曾奉陈胜命令巡视九江郡。 


东汉时期的迁徙情况 
东汉一朝是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,以邓禹为代表的邓姓族人世代显贵。据《南阳邓氏族谱》记载,邓禹为邓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孙。《续汉书》说邓彪“其先楚人,邓况始居新野,子孙以农桑为业”。而邓彪与邓禹同宗,故邓况应该是新野邓氏的始祖。 
邓家从东汉建立以后,世代受恩宠、居高位,其中封侯的29人,封公的2人,大将军以下有13人,任二千石官的 14人,任列校的Z2人,任州牧、刺史的多达48人,其余任侍中、将、大夫、郎、谒者不可胜数,东汉一朝没有出其右者。 

魏晋隋唐时期的迁徙情况 
东汉邓禹一族经过邓太后亡故后的打击,尽管邓禹曾孙女邓猛女为汉桓帝的皇后,家族曾再次得以荣耀,但只是一时,繁盛程度也远不及邓禹、邓训、邓骘时代了。特别是安帝亲政时,宦官江京等人巧设罪名,诬陷邓氏对安帝亲政有阻,安帝将邓弘等邓姓子弟废为庶人,为了保全邓氏家族,族人纷纷迁出京都和故里,分散到全国各地。《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》就说:邓禹之后“避阉氏之乱,十三房后裔,散居各省,以闽、广、楚、浙、豫章之省之间为多”。史籍记载此一时期的邓姓人物在广东有东汉广州(今属广东)人邓盛,曾任秭归令、太尉诸曹掾;南朝宋桂阳(今广东连县)人邓鲁,中秀才后在当地做官,有惠政,卒赠司徒;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(今广东韶关)人邓文进入唐为韶州刺史;唐邵州龙潭(广东阳春)人邓处讷,唐昭宗拜为武安军节度使;五代连州(广东连县)人邓洵美,后汉登进士第,后周为馆驿巡官。 
江西有东汉豫章南昌(今属江西)人邓通,历任越骑校尉、冯翊太守;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邓琬历,任州西曹主簿、给事黄门侍郎、晋安王镇军长史等职;唐代道士邓思罐(guan),为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,隐居麻姑山,后受玄宗征召入京,曾两次随玄宗出巡。 
湖北有三国蜀南郡(今湖北江陵)人邓方曾以荆州从事身份随刘备入蜀,拜为属国都尉,历任朱提太守、安远将军、廉降都督;南朝梁南郡当阳(今湖北荆门)人邓元起官至右卫将军。 
湖南有南朝陈衡阳(今属湖南)人邓正直,为卢阳令,“在任罢征、弭盗、修城、浚河、兴学、崇教,民以为安乐,人多称之”。 
南朝梁人邓郁,为荆州建平(今四川巫山)人,隐居衡山不仕,靠河山涧溪水服云母为生。 
分散到全国各地的邓姓族人继承家族优良传统,宗族不断壮大,并在各地形成望族,最有影响的就是南阳邓氏、平阳邓氏、长沙邓氏、陈郡邓氏以及安帝邓氏等。 

宋元明清时期的迁徙情况 
发源于河南的邓姓,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繁衍,到宋元明清时期,邓姓家族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的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四川、广东、江苏等地。 

1.江西邓姓 
邓姓早在汉末就迁徙到了江西等地,安徽《邓氏宗谱源流序》说,汉末,邓禹后裔因避乱逃至南昌城南35里的梅南涯,地名叫三里川,从此便长期在此定居下来。 
江西邓氏再迁至香港、安徽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香港邓氏始祖邓符协,原籍江西省吉水府吉水县白沙村人,北宋迁居香港。 
安徽怀宁《邓氏宗谱源流序》说,其始祖邓君瑞原籍江西省鄱阳县瓦屑(土付),于明初迁至安徽怀宁县白麟坂居住。 
衡东《江边邓氏七修族谱》说,唐僖宗时邓韫玉任江西袁州刺史,留居宜春北芒,传六世,邓梅魁迁安福县瓜畲(吉安)。 


2.福建邓姓 
邓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晋末年,始祖乃邓攸。《邓氏族谱·东汉源流序》说:“永嘉末年,后赵石勒作乱,伊时有号伯通,叔攸公,友爱感天,舍一家命脉,救一方生命,即宁化石壁乡是矣。至绾,登进士第,相—朝纲。后被谤窜黜,寄迹泉州仁铺试剑乡。递后大猷公乃立勋树续为将军,今泉郡有邓将军墓,至元祜践位年间,后回石壁都禾口村居。” 
永嘉之乱中,邓攸避居福建的石壁都。由于把自己的亲子丢弃,邓攸自己便没”有了后代,现在南方各地的邓姓,是传自其侄邓绥。此后,有第五十九世邓且;六十世邓继隆;六十一世晋哀帝时的竟陵太守邓锦常;六十二世镇国大将军邓姜;六十三世邓渊;六十四世宋顺帝时的中丞邓东;六十五世邓程汉;六十六世梁朝的豫州牧邓士奇;六十七世邓文含;六十八世邓禹元;六十九世邓振松;七十世邓宗亮;七十一世邓宏纶;七十二世邓清;七十三世唐朝官邦勤侯的邓煌(字开权)。 
邓煌有4个儿子,即邓景山、仁山、玉山、昆山。邓景山是唐肃宗的节度使,自他以下,有七十五世邓扬;七十六世邓城;七十七世邓降;七十八世为唐懿宗时殿平县令邓瑞廷;七十九世邓云彪;八十世邓镇玉;八十一世的邓斯礼,于五代初期避朱温之乱,走避溶州;八十二世邓世祥;八十三世的邓高;是宋朝的镇南节度使;八十四世邓起补;八十五世邓绍,是宋神奈的御史中丞;八十六世邓调元;八十七世邓洵武;八十八世为宋徽宗时的国子祭酒邓肃;八十九世的邓大猷。 
邓大猷有3个儿子,其中老大邓简,便就此在福建定居落籍,他也跟其父一样,文武双全,人才出众,当时的赵家皇帝,还招他为驸马,显贵无比。 
邓简也有3个儿子,即邓俊、邓佐和邓俦。这3个人,便是此后闽、粤及台湾等地邓姓的主要传世之祖,他们后裔的分衍情形,如下: 
长房的邓俊次子移居汀州上杭。次房的邓佐,仍居石壁都禾口村后,传子邓午。 
三房的邓俦,传子邓相,邓相再传邓显。邓显三子中老大邓志坚移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坑,老二邓志贤移居云南省,老三邓志斋,移居广东省嘉应州梅县松口乡,是“高密”邓姓的广东开基之祖。 
另外,据沙县《剑沙三元邓氏家谱》记载,其始迁祖为邓光布,唐末自河南固始随王绪入闽,子孙遂定居于剑沙。有宋以降,福建邓姓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,如:邓肃,邓子恢,邓拓等。 

3.四川邓姓 
四川(包括重庆)是邓姓人较早移居的地区之一,早在汉代邓通就已入蜀,其后邓芝、邓艾等也先后入蜀。江西吉安邓姓在明初迁徙到四川广安定居。四川广安《邓氏家谱》说:一世祖邓鹤轩,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,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以兵部侍郎入蜀,遂安家广安州北姚平家。 
明末以来的连年战争,以及各种自然灾害,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,清初四川人烟稀少,康雍时期特别颁布招垦条例,实行种种优惠政策,从而吸引了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。 
1) 广汉邓姓 民国《广汉邓氏族谱》说其始祖邓炀原籍福建长乐县,于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携带妻子及四子入川,先到川北遂宁县落业,继生二子,共六房。后留四子乐臣在遂宁县落业,再迁广汉西关外东楼村七甲甘家碾居住。重庆邓姓是从湖北迁移来的,《渝北邓氏崇孝堂续修族谱》称其始迁祖邓登班,于清雍正元年(1723年)由祁阳(今湖北祁阳)城山头徙居渝北。 

2) 怀宁邓姓 据《邓氏宗谱》记载:始迁祖为邓君瑞,元末自江西省鄱阳县瓦屑(土付)避地来皖,定居于怀宁麟坂。元末明初之际,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后,始迁祖邓君瑞迁到安徽安庆府怀宁县之白鳞坂,遂为怀宁之耕读民,清代著名书画家邓石加为其十三世孙。 

3) 广安邓姓 一世祖为邓鹤轩,原籍江西吉安庐陵县(庐陵邓氏的初祖为邓梅魁)。明洪武十三年(1380),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人蜀,遂在四川广安县安家。他的后代都住在广安州姚平地方,称望溪乡姚平邓氏。邓鹤轩的儿子邓梅玉,以文行魁蜀。广安姚平邓氏的第八代祖邓士廉,明朝崇祯进士,为人慷慨有气节,曾任广东海阳令和吏部侍郎。明末随桂入滇缅,官为吏部尚书晋升大学士。清朝顺治十八年秋为缅人所诱,与其他41位大臣同时殉难。邓士廉以下的世系如下: 
邓绍昌有四个妻子:1.张氏(无后);2.淡氏,生有一女三子,长女邓先烈(1902年生),长子邓先圣(邓小平)(1904年生),次子邓先修(邓恳,1910年生),三子邓先治(邓蜀平); 3.萧氏,生子邓先清;4.夏氏,生有三个女儿:邓先英、邓先蓉、邓先 

4.湖南邓姓 
邓姓播迁到湖南的历史也是相当早的,邓姓族谱称邓禹后裔邓锦常,字遐,晋哀帝隆和元年(362年)任竟陵(今湖北汉阳)太守,徙居湖南长沙府,为邓姓湖湘世系开基始祖。此后,邓姓便在湖南境内繁衍开来,如南宋末年,河南邓州钳庐陂人邓世通因得罪贾似道,被贬至潭州(今湖南长沙),后迁居龙阳上林村端平塔(龙阳《邓氏七修族谱》)。 
宜章《南湘邓氏续修族谱》称其始迁祖邓扶验,原籍江西万年县,元代为广东平远知县,后转迁至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湾,子孙卜居邑内城隍祠前。 
衡东《江边邓氏七修族谱》称其始祖邓定庵先从吉安(今属江西)迁茶陵,明朝洪武八年 (1360年)迁湖南衡山的赦田村。巴陵《邓氏族谱》称其始迁祖邓尔那,明初由江右 (今江西省的别称)迁楚,在巴邑(今湖南岳阳市)龙湾定居下来。 
龙阳《六甲邓氏族谱》称其一世祖邓思明,明成化间自江西吉水迁居常德府龙阳县大围堤,为六甲派始祖。宁乡《沩宁邓氏三修族谱》称该族邓姓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新建(今江西南昌)占籍楚南宁乡,凡六支,祥泽居玉堂铺,祥学居枧坪,祥业居石板,祥仕居清溪,祥任居善化塘赤,祥儒居大河前横。 
《湘潭塔岭邓氏五修族谱》称,其始祖邓瑞祯,由广州经过三次迁徙在郴州(今属湖南)定居下来。其后,十三代孙邓贤资、邓贤宪、邓贤敏子孙又先后迁居于湘潭居住。 
宁乡《邓氏宗谱》称其始迁祖邓祥学,于明初在宁邑(今湖南宁乡)之枧坪定居下来,子孙散居湖南各地。 
《湘阴邓家坝邓氏族谱》称其始迁祖邓朝相于明代自长沙迁居湘阴之邓家坝。《湘潭严冲邓氏五修族谱》称其始迁祖邓信,明嘉靖间(1522—1566)自茶陵(今属湖南)迁居湘潭严冲。 

5.广东邓姓 
广东省惠阳县永湖墟鹿颈乡(今惠州市三栋区鹿颈乡)邓姓:祖辈由梅县迁来,世代务农。本族名人有:邓镜仁,清光绪年间秀才,民国时任儋县(在今海南省)县长。其子邓演达 (1895—1931),字择生,保定军官学校毕业,粤军团长。曾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役。1925年后任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部副主任、教育长。北伐战争期间,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、湖北省政府主席。1930年成立“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”。 1931年被杀害于南京。 

6.香港邓姓 

1)邓符协家族: 
系出南阳,为高密侯禹公之后,原居江西、福建等地。始祖邓符协(字符),江西吉水人,神宗熙宁二年(1069年)进士,官任广南东路阳春令。其在赴任途中到过屯门山,慕名去当时著名的桂角银场游览,对这里的风水很感兴趣,历任后便携带家小迁居岑田(锦田)村,购置田园,建造南北两个围屋,并把曾祖、祖父、父亲的坟墓也迁葬于新界的元朗、荃湾等处。邓符协的最大建树是创办力瀛书院(又叫书斋或书室),建造藏书楼,并在此讲学。邓符协生有2子:长子邓阳,由岑田迁居福容里,即今东莞福隆;少子邓布,宋承直郎。 
邓阳生1子,名(王圭),(王圭)生2子,日元英、元禧。邓布生l子,名瑞,瑞生3子,曰元祯、元亮、元和。 
邓元英之后分居东莞的温塘、竹园、南街、鲤鱼石、羊田沥等处;邓元禧居福隆;邓元祯分居屏山、白蚝、白岗、白石、塘尾;邓元亮居岑田;邓元和居东莞怀德。是为该族之五大房,建“都庆堂邓氏大宗祠”于东莞城南门。在香港者,为邓元祯、邓元亮两房。 
邓元祯生1子,名从光,南宋时,自岑田迁居屏山,是为屏山房始祖。其后,子孙繁衍,遂分建坑尾、坑头、塘坊、新村、桥头围、洪屋、灰沙围及上章围等村及屏山市。 
邓元亮 名铣,宋承务郎,为赣县令。建炎三年(1129年),金人南下,邓铣起兵勤王,护卫隆祐太后等于虔州,获功勋,并在战乱中救获末室公主,后把她许配给其子惟汲。邓惟汲与宋室公主隐;居岑田庄舍,生4子:林、杞、槐、梓。绍兴间(119l—1194),邓惟汲先卒,南宋光宗追封邓惟汲为税院郡马,赐祭田六顷,以及东莞地区的山场饷渡等,4子皆封国舍。 
邓林官宋佥判迪功郎,子炎龙。宋理宗宝祜六年(1258年) 以诸生应漕举科,以赋才中试乡解元;景定二年 (1261年)以赋再中漕科解元,官至架阁。炎龙公生1子,名肖岩,官佥判从政郎。子孙派居龙跃头、凹下、北灶、龙塘等处。 
邓杞待诏金门,子孙派居石井、里下、白沙塘、(同戈)船澳等处。 
邓槐亦待诏金门,子孙派居大步头、竹村、黎洞等处。邓梓亦待诏金门,生1子,曰荣叟,仍居锦田。 
邓荣叟生3子:长坚翁,次泽翁,三辛翁。邓辛翁,元赠显武将军,生3子:长华祖,次光祖,三寿祖。邓寿祖仕元,官提领忠武校尉,居锦田;生2子:长处安,次敬安。 
邓处安生康仁、康义2子,邓康仁生洪生、洪惠2子,子孙居厦村乡、屯门、紫田村、元朗、及香山上栅等处。邓敬安生2子:长德荷,次德兰;邓德荷生洪仪、洪贽2子;邓洪仪公仍居锦田,遂为今锦田始祖;邓洪贽子孙则分居厦村、辋井、西山、及大屿山等地。 
邓洪仪生4子:长子钦、次子镇、三子锐、四子(钅+绢-纟)(juan);邓镇子孙分居元朗英降围。 

2)“邓元昌堂”邓氏: 
开基祖先为邓阿六,原名邓怀清,号鹤溪,原是广东五华县水寨乡的石匠。因在香港修建水塘,解决了漏水的问题,得到香港公务司的信任,承包了大批石砌工程(包括下水道等),因而发了财,后来作房地产生意成为巨富,在荷李活道文武庙旁设立住宅,名叫邓元昌堂。邓阿六有四个儿子,三子名邓荣泰,娶香港著名富豪曾贯万的长女曾灶娇为妻。曾灶娇擅长理财,把邓元昌堂家的财产翻了一番。曾灶娇的儿子早死,他的孙子邓文钊(1908—1971)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,曾任香港大英银行华人副经理、香港《华商报》董事长,全国解放后由香港返回内地,历任广东省商业厅副厅长、公私合营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省侨委副主任、省政协副主席、副省长、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,第一、二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。 
   
3)邓姓自广东移居新界,清康熙九年(1670年),原居广东嘉应州吉梅乡的邓君会,自惠州归善迁移新安长莆,后徙来青衣立业。其七世的邓廷桂,于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迁居锦田横台山。其后,该族后人继分迁荃湾、禾塘咀及上下葵涌等地。 


8.台湾邓姓 
从迁徙到台湾的邓姓族人的籍贯看,大多是从广东迁入的 
1)台中县东势邓姓从广东大埔县迁入 
该族旧谱说:“……思维我祖世居粤地,开基广东潮州府饶平县之歌都,后迁大埔县桃源村居之,后至于我松阳公,率男上驾公、上南公,父子移居东都台湾彰化县猫务栋东上堡朴子篱内土外庄寓。最后我对生公率男讳古公、砌公,父子卜居东势角中庄口,开创基地……衍派子孙兴盛。” 

2)台北泰山乡邓姓从广东饶平迁入 
开基始祖是邓禹善,《邓氏族谱》记载:邓禹善育有二子,长子复利,字伯礼,次子复扇,字伯铙。邓伯礼死后即葬在泰山乡的大窠口,“公未有生男,立房弟次子振海为嗣,在台湾居住,又立其弟伯铙之子振河为嗣”。振海、振河时,以开垦枫树下水田及陂角果园为业。振河于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去世,后子孙成立“邓合源祭祀公业”。 
邓禹善三伯邓仕秩的三子禹盘 (1718—?),妻王氏“卒于台地”,其子后迁台东开垦。禹善五弟禹势次子明芝“在淡水居住辞世”。禹善六弟禹禄次子复芝“在上淡水取室”。其具体渡台时间,族谱中并未记载,但据上述推测,邓姓族人约于康熙 (1662—1722)末年、雍正(1723—1735)初年来台上淡水,后移至山脚地区开垦。 

3)台湾歌谣曲之王邓雨贤一家也是从广东迁来的。邓雨贤祖籍广东省蕉岭县同福乡矮车村下角邓屋,来台已第六代。 
邓雨贤五世祖邓彦拔生于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(今蕉岭县),清嘉庆年间,由广东蕉岭携眷渡海移垦台湾。来台之初先于海山堡彭福庄(今之树林镇)开垦。 
邓雨贤高祖邓缙光(义钟)育有5子,缙光自幼好学,长大后自设私塾于乡里,后移居新竹县穹林乡,继续设塾教化乡里,咸丰五年(1855年)考取府学第二名秀才,后移教于龙潭,穹林乡亲为感念其作育英才,有教无类,特由郑、林二姓合建今之穹林乡文昌庙,以为纪念。 
邓雨贤曾祖父邓观奇(兆熊),生于清嘉庆九年(1804年),光绪八年终于龙潭,育有9子,其中长子琼凤(逢熙,邓雨贤祖父)、七子邓林凤(广熙),九子邓博凤(绍昌),一门三杰,同时为秀才,至今仍为乡亲所津津乐道。邓琼凤同治八年(1869年),考中台湾府奥籍府学第六名及岁贡生,与台湾“文化协会”先驱邱逢甲、林献堂等诸位先生熟识,并曾于穹林、龙潭等地开塾授徒。日本占领时期亦曾任桃园厅参事。邓雨贤七叔邓林凤则入县学第四名,后递补禀生,毕生于大溪、三坑仔、观音、平镇、高原等地设帐授徒。邓雨贤九叔邓博凤则县府二试,皆名列前茅。 
邓雨贤之父邓盛犹(旭东),生于龙潭,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至光绪三十四年 (1908年)执教于龙潭乡“龙元宫”公学校。所谓的“公学校”是由日本人专为台湾人所设的正式官方学校(课程相当于现在的国民小学,无年龄限制),正式的课程中有《汉文科》,用当地的语言来教《汉书》,担任教师者除了具备当地母语条件外,《汉学》功力当然是必备条件。在龙潭这个典型的客家庄,具备上述条件及能力者,非出过“一门三秀才”的邓家莫属,邓家在不得已的状况下,派老幺旭东先生接任工作,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因为教学认真,绩效卓著,应聘为“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”(现国北师院)(所谓的“国语”是指“日语”)汉文老师,以客语教汉文。邓雨贤随父亲迁居台湾。 

4)近代以来,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不少邓姓人到台湾定居,邓家彦、邓青阳、邓萃英、邓惠芳、邓龙光、邓经儒、邓文仪、邓文来就是其中的几位。 

9.澳门邓姓 13世纪之前,澳门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。南宋咸淳七年至德祐二年(1271—1276),蒙古族人入主中原、闽浙一带的南宋官兵纷纷南逃,澳门才开始有了人烟。南宋末年,元兵大举攻宋,南宋将领张世杰率领50万军民和2000多艘船,拥幼主赵昱来到香港屯门和澳门路环、凼仔附近海面。 
战后,少数南宋军民留下栖身。他们靠打鱼为生,澳门于是成了一个渔村。后来福建、江西、浙江和广东迁来的农民、手工艺者、渔民和一些绅商不断迁入澳门。近代以来,有不少邓姓族人移居澳门,如:邓仲泽(1880—1964) 名宗伯。原籍开平,生于香港。早年在港经商,并投身:民主革命。1909年任香港四邑工商总会会长。广东光复后,任广东军政府筹饷局局长,为军政府筹集巨资。1920年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,被任为财政委员会会长。后辞职返港经商。1925年移资上海,经营工业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工厂被毁,遂携眷寓居澳门。1964年病逝。 

10.移居海外邓姓族人: 
鸦片战争之后,邓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,并广泛分布于东南亚、美洲、欧洲,乃至大洋洲、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。鸦片战争的炮声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,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活跃,许多人或是为生活所迫出国谋生;或因外出求学,由此定居当地;或是赴他国开厂办店,创办实业,由此掀起了迁徙国外的浪潮。邓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迁的行列。 

1)东南亚 是邓姓族人外迁的首选地。广东新会人邓泽如,1886年便随族人前往马来西亚谋生,邓家让、邓家仁兄弟也在 1904年前往马来西亚沙捞越创办“新广东港垦场”。 
如今,邓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东南亚的泰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菲律宾等地。在泰国有泰国春华两合公司董事长、泰国客属商会理事长邓树勋;泰国客属商会副理事长邓国勋、邓干勋。广西岑溪人邓深元、邓海元兄弟,迁居昔罗县巴登镇,深元任广西会馆秘书。在新加坡有江西人邓荔生,创办《星洲日报》。后辞职,将全部股权转让给胡文虎。还有星岛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邓立人。在菲律宾有菲华裔联总会秘书长邓英达,邓氏会计服务中心董事经理邓浩槎,雪隆广东会馆董事邓福霖。邓承东任槟榔屿广西会馆副主席,邓汉房任万浓广西公所交际委员。 

2)美洲: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邓荫南,美国华人政治家邓悦宁,美国华人大法官邓心平,美国华人女政治活动家邓稚凤,著名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。 

3)欧洲:伦敦共和协会会长邓甲兴;伦敦邓氏宗亲会会长邓勋辉、邓德仁;史达福郡华人协会会长邓树权。在德国有邓光荣,曾于土985年捐建波恩中文学校。在荷兰有邓氏宗亲会会长邓锦华、荷兰东方美食公司董事长邓露明、荷兰光明中文学校校长邓润纳、旅荷华特兰华侨会会长邓树德。

邓姓家谱介绍 

《中国家谱目录》(国家档案局二处,南开大学历史系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,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)和《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》(上海图书馆编, 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)收录邓姓家谱153种,全部是清代以来所修家谱。 
从编排体例上看,尽管在门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,但就整体而言,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。即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、谱序、凡例、谱论、恩荣录、图像、源流考、五服图、世系表、仕宦记、家传、祠堂、坟茔、族产、族规、昭穆、后跋等内容。 
在谱序中一般要叙述修撰缘起,本谱的修撰历史与内容大要及修订年月等,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,颂扬祖德,使子孙读来能敬祖向善。 
有时为了增光族望,还请当代名人写序,如王羲之为《南阳邓氏族谱》撰写的《源流序》就有这种性质。 

最早的邓氏家谱 
邓姓家族编修谱牒活动由来已久,汉代便有专门记载东汉时期大官僚邓禹家族历代宠贵的历史的《邓氏官谱》,算是已知最早的邓姓家谱。 


晋代《南阳邓氏族谱》 
晋代的大学者王羲之于宁康二年(374年),曾经为当时编纂完成的《南阳邓氏族谱》亲撰了一篇《源流序》,那部古老的族谱,现在虽然无法找到,但王羲之的《源流序》,却留传至今。现附录于下: 
周官小史定系世办昭穆之制,上而君公卿,下及士大夫不相越,至我国家朝代热虞以来,始有谱牒之作。闻当考魏书所载,谱系编有四海大姓纪,郡姓,县姓等纪,大都以门第相尚,故谈书九品官人之法,多出于世族大家,而世族之所通显者,则莫如南阳为最著。 
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季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,遂于南阳为郡,遂以国为姓,南阳为邓郡。分封食采,世袭侯爵,历晁、徽、庆、桓、昆、忠、春、晖和、日浩、煦和、杞、熹、怡、沛、璧、淳、衡、略,至宣公字吾离,经一十九代。周桓王时,离侯惧楚,与蔡、郑二国交会,是以尊周室而朝服于周。再传尚、粹、明渊,计二十二代,周襄王时邓被楚灭,失守茅土。……厥后四十七世祖禹公,东汉功臣,永平三年加封云台首将军,夫人严、谢、任氏,共生十三子:训、谦、让、说、读、诒、议、诗、论、谋、识、谟、诰。公孙父子显官朝臣,家声赫奕……遐公,字安远,东晋陵和元年任竟陵太守,始离新野,从于湖湘地家焉。汉晋之间历代功臣,屡朝将相,炳炳鳞鳞益见乎世勋矣。 
余与遐公嗣君镇国将军姜公同力王事,路出湖湘。其家编修谱牒,将军与其族人具册请为之序,因披其世族源流,详沉其前后绘图,洵足为采本清泉有条不紊,朗然编绪一脉贯通盛元相仍庆流未艾诚哉。家之有谱,犹夫国之有史也,余虽不敏,不得不为之文辞,因略数言于其简端,用锓诸梓。俾邓氏云被以垂永久纪云。 
晋宁康二年甲戌岁菊月旦,右将军会稽内事史兼理节机务事通家同宣弟王羲之顿首拜撰。

邓姓分布 

概述: 
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,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,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,而且人口众多。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,主要集中于四川、广东、湖南 3省,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%,其次分布于湖北、江西、云南、广西,这4省又集中了24%。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,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%,人口有Z00多万。 

始兴邓姓 
在始兴有邓姓1681户,9670人,为该县第三大姓。主要分布在江口乡的江口街、云绕村、长江墟、北山观茶;太平镇的低坝、禾场头、上围街、老黄塘、大坝俚、瑶村;刘家山乡的河渡、上营;顿岗镇的冠佩、岭下;城南乡的牛田陂、罗所、良坝;沈所乡的沈南、沈北、石下、外营、独丰、群星、群胜;澄江镇的暖田、澄江、铁寨;马市镇的黄田、棠梨坑、都安水、都塘铺、侯陂、文路。 

台山邓姓 
在台山有邓姓人口4000人,分布在台山16个镇30多个自然村。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,人口2200多人,其中安仁里 438人、仁洲里181人、稔岗里151人、盘洲里160人、北就里Z20人、新龙里160人、福庆里85人、东成里52人、潮溪里 61人、新屋里100人、白岗里545人、南源里50人;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,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、西栅村200人、安南村120人;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;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50人。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、大江、四九、三合、端芬、广海、南湾、隆文、赤溪、田头、都斛镇等地方。 

梅县邓姓 
在梅县邓姓分布于梅城和梅县、梅江区所辖的城东、程江、石扇、梅西、石坑、大坪、南口、瑶上、荷泗、径义、水车、梅南、西阳、白宫、丙村、三乡、松口、松东、松南、松源、隆文、白渡、扶大、东郊、西郊、城北、长沙、三角共29个农村乡镇72个管理区(居委会),共有 Z344户,9417人。其中以石扇为多,计有 558户2278人。 

台湾邓姓 
邓姓族人来台较早,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黄县籍的郑氏部属邓显祖,在台湾过世,死后并下葬在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。其后,不断有邓姓族人从大陆迁徒到台湾岛上,许多文献都记载邓姓到台湾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: 
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邓姓族人,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,已成为台湾较大姓族之一。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,邓姓为台湾第56大姓,按台湾现有2209万人口计算,台湾人中有近6万人姓邓。 1953—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、基隆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5市,阳明山一特别区,及台北、宜兰、新竹、苗栗、台中、南投、彰化、台南、屏东、花莲、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,除桃园、云林、台东、高雄4县外,全省居民828804户中,有邓姓2233户,占全部户数的0.27%,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,其中以苗栗、新竹、嘉义、台北 4县邓姓人口为最多,分别有370户、357户、290户、261户,4县邓姓占全部台湾邓姓的近60%。 

香港邓姓 
据政府调查资料所载,邓姓聚居较为集中的村落有: 
(—)大屿山:山下村、塘福村。 
(二)屏厦区:西山村、新屋村、桥头围、灰沙围、坑尾村、坑头村、上章围、锡降围、锡降村、新围、罗屋村、东头村、巷尾村、祥降围、辋井围。 
(三)元朗区:英龙围。 
(四)锦田八乡区:竹坑村、横台山、七星岗、大窝、长莆、吉庆围、泰康围、永隆围、泰康村、祠塘村、锦庆围、水头村、水尾村。 
(五)大埔区:大埔头、大埔头老围。 
(六)大网仔区:黄毛应村。 
(七)粉岭龙跃头区:新围、老围、麻笏围、永宁围、东阁围、新屋村、永宁村、祠堂村、小坑村、麻笏村、小坑新村。 
(八)粉岭丹竹坑区:鹤薮围、马尾下、莱洞、下莱洞。 
(九)沙头角区:岗下, 其中尤以是锦田区、龙跃头区,邓姓较为集中。

输入法擂台 26个字母单键学习方案 百家姓速查册 三笔输入法 三笔输入说明 启动方式及设置默认
拆字原则 造词方法 三笔输入法 笔画输入法 笔画输入法说明 字根与汉字详细表
功能特色 发明内容 开发背境 功能菜单 笔画输入法技巧 三笔输入技巧教程

三笔软件科技版权所有,如需合作请与三笔输入法作者联系
三笔输入法
网站 http://www.3bi.cn/  Email:3bi.cn@163.com